背景
近日,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公布了八月份人大建议的答复情况。其中在“关于制定数字化博物馆建设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条例的建设”答复中提到:“我局对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建设的建议表示赞同,并将在《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意见》中予以采纳”。暗示将出台《博物馆改革意见》,并大力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。
文博NFT火起来了
在席卷世界的NFT热潮中,博物馆数字藏品发售走热。河南博物院发布了文创数字藏品“妇好鸮尊”,售价19.9元,限量10000份,一秒内即宣告售罄。敦煌美术研究院推出“敦煌飞天”和“九色鹿”付款皮肤,也是数秒售罄。湖北省博物馆曾发行了10000份镇馆之宝“越王勾践剑”的数字藏品,同样是上线即售罄。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根据太阳神鸟、大金面具等文物推出的60000万份“数宇文创”也在50秒内售罄......
相关数据显示,全国被调查的文物数字化比例为44.11%,其中珍贵文物藏品的数字化比例为67.82%。对于博物馆而言,每个博物馆都有其独有的馆藏内容,这也为博物馆推出NFT创造了独特优势。
为什么博物馆要加入这股NFT热潮?
文物的数字化保护
具有永恒性、唯一性和版权保护功能的NFT,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与载体。当遥不可及的历史文化被转变为了由官方记录、可收藏、可追踪的数字资产,这种数字资产的赠予或获取便成了一种更高效、更安全的文化传播过程。
数字化营销
数字藏品进一步拉近了公众与博物馆和文化艺术欣赏的距离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博物馆似乎有着天生“距离感”和“威严感”,让人们不自觉“望而却步”。而基于博物馆的文物推出系列NFT。可以带给人们本无法获得的专属所有权,对于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说,购买了NFT后,就等同于拥有了不可复制、永久保存和随时鉴赏分享的收藏品。有利于博物馆文化的传播,也有利于促进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。
文博NFT大有可为
相关分析认为,在NFT世代,用户通过轻触手机屏幕,就能成为千年文化遗产的“数字供养人”,并获得典藏版NFT,在给用户带来良好视觉体验的同时,也对文物进行更丰富的展示。从长远来看,在区块链开发上,博物馆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,NFT在文博界将发挥更多作用。
电话:020-82011040
邮箱:chaojigongshi@gmail.com
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北街28号3栋203~205、216室